品牌故事
BRAND STORY
铸造国之重器,锻造绿色未来
2020年10月20日  正规赌钱软件app

去年,上重锻铸核电大锻件探伤做到连续100件合格,这个数字令人振奋。而这个成果是由车间里的两台万吨水压机创造的。

走进车间,与新的1.65万吨油压吉遥相呼应的是1961年竖起的我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两代人”耸立在上重铸锻的车间内,共同承担着锻造重任。

d3e2904483f40dcfc8ce99e759397782

勇攀“万吨精神”

记忆倒回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沈鸿给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建议利用上海的技术力量,自力更生,设计制造自己的万吨水压机,彻底改变大型锻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当时由于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电力、冶金、重型机械和国防工业都需要大型锻件,国内只有几台中小型水压机,根本无法锻造大型锻件,所需的大型锻件只得依赖进口。

沈鸿的建议得到毛主席的支持,并将这封信批给当时的总书记邓小平,很快就把建造万吨水压机的任务下达到上海。并确定沈鸿负责这项工程。当时技术人员主要来自上海重型机器厂和江南造船厂等几十个协作工厂。

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拥有万吨级水压机,国内只有第一重型机器厂有一台6000吨水压机。沈鸿带领技术人员参观齐齐哈尔、沈阳、太原等地重型机器厂,认真考察了水压机设备的性能和结构原理,又从国外专业期刊和书籍中搜集了大量参考资料。

按照美国、苏联两国技术标准,万吨水压机自重不少于3000吨。精通机械制造理论的林宗棠经过缜密计算,提出将水压机自重减少至2200吨,高度降低4米,不仅可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而且日后还能降低能耗。沈鸿采纳了这个建议。

在广泛搜集资料和反复运算的基础上,设计组决定从小入手,先做模型和试验机。技术人员先后用马粪纸和木材做了两个模型,从而对水压机的系统布局、结构功能有了直观的了解。此后又制造了120吨和1200吨两台试验机,这是真实可用的机器。通过试验机的制造和运行,发现了原设计中的40多处缺陷,更改了横梁结构,使设计更臻完善。

1959年2月,举行万吨水压机开工典礼,一场史无前例的工业大会战拉开了帷幕。

万吨水压机的大部件需要用特大型的锻件和铸钢制作。但当时我国没有这么大的钢材,只能用拼合的办法,把许多铸件和钢板焊接起来。四根大立柱,每根长18米,粗1米,重80吨,传统的“电弧焊”不能胜任。

工程师和其助手了解到国外有一种新技术“电渣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向一位在江南造船厂当顾问的苏联焊接专家请教。苏联专家轻蔑地说:“电渣焊是尖端技术,你们学不会的。”他们并没有气馁,经过千百次试验,终于掌握了这门尖端技术。他们用电渣焊把一个个大部件焊接起来,经检测,焊缝完全符合标准。那位苏联专家不得不称赞道:“你们干的不错啊!真是不可思议。”

水压机上每一个部件都要经过金属切削精密加工后才能安装。由于不少部件尺寸巨大,普通机床无法加工。如三条横梁各有一个长10米宽8米的大平面需要加工,而我国没有这么大的铣床。工人和技术人员大胆革新技术,把移动式铣床倒吊起来,安放在部件上加工,53个刀盘同时铣削,不但加快了进度,而且平直度误差不超过1.5万分之一。

1961年12月11日,万吨水压机开始总安装,4万多个大小零件运到上海重型机器厂内高敞的厂房。沈鸿一声令下:“安装开始!”两部重型行车把硕大的下横梁、活动横梁和上横梁安放在四根立柱上,严丝合缝,中心偏差不到3毫米。

1962年6月22日,是中国工业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1.2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建成并正式投产了。16.7米高的水压机像一个钢铁巨人,炉门缓缓升起,炽热的钢锭送进去,在巨大的压力下,顺利地完成了拔长、镦粗、切断等操作工序。全场掌声雷动,万吨水压机的神奇威力,参观者无不感到震撼。

万吨水压机成功运行了两年以后,国内媒体进行了公开报道和宣传。全国各地各行业代表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外国友人也络绎不绝。仅60年代,就有40余个国家的宾客前来一睹万吨水压机风采。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参观时,将锻压钢锭的场面拍成了电影。

万吨水压机作为第一台国产大机器,它不但标志着中国重型机器制造业步入了新的水平,而且体现了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推进自主创新

斗转星移,半个世纪过去了,万吨水压机仍然是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万吨精神融入在这份记忆中在上海重型机器厂传承了下来。

2004年底2005年初,上海重型机器厂决定在国家确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之战略和上海电气核心产业战略发展的有利大环境下再造一台万吨压机。但造一台什么样的压机以及靠谁来造,创新与固守之间,需要慎重决策。公司领导层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查询调查万吨压机的相关资料,分析比较制造油压机或水压机的不同,同时调研市场产品需求,等等。经过反复酝酿,决定制造一台世界1.65万吨自由锻造油压机,以实现企业从“有”到“好、精、强”的新跨越,做到有所大作为。

新事物在诞生之初似乎都要经历破茧之旅,这需要知难而上的创新精神与开拓过程。“从自力更生”到“自主创新”,万吨精神正在为公司开拓着技术能级提升、发展方式转型的新路子。如果说开拓创新需要勇气与魄力,那么,刻苦钻研、求实奉献的精神则是一个企业软实力中的强有力武器。

这种“武器”在1.65万吨油压机制造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进行压机测量的的重要环节中,压机的三大梁、四根立柱孔孔的测量不是一般的常规测量,在没有大工装和现成测量工具以及没有成熟的测量工艺的困难条件下,担当此任的上海市劳动模范、质检处一金工检查组组长钱康华同志动了很多脑筋,通过思索钻研,他采用了新检测方法,精度误差不到一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四根立柱在上梁、下梁上定位好以后,它的实际尺寸测量好后,再指导加工上梁的机床,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尺寸,按照测量的数据提供的尺寸,进行程序数据的编制。

在突破技术瓶颈的攻坚克难过程中,奋发图强、勇攀高峰的万吨精神一直激励着上重人

作为1.65万吨油压机项目组的攻关小组全体成员立即投入战斗,他们闭门刻苦探索,准备资料、研究图纸,做足技术准备。但在转化工作过程中不断遇到困难,如三大横梁都是两三百吨左右的铸钢件,但图纸上并没有考虑出砂孔的数量、位置及大小等;所有的油缸缸体设计都是一体的锻件,但这些油缸都具有缸径大、行程长的特点,如果做一体的锻件不仅浪费材料,而且缸底根本无法加工,最大的油缸长度接近10米,公司里根本没有床子可以加工。问题面前,年轻的设计人员们没有退缩,他们积极向设计合作方联系,反映情况,研究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并在领导的帮助下拟订出方案让对方审核,最后,一套缸体分段采用锻焊结构的方案不仅得到认可,还为公司节约了上百万的成本,漂亮地完成了165MN油压机项目的技术支持。

作为万吨精神的精髓之一,“奋发图强、勇攀高峰”的企业精神在新形势下将发挥它更大的文化作用,使广大职工以昂扬的斗志为企业的新一轮发展努力作贡献。

 

对标国际一流

新老两代万吨精神凝聚的主要代表,诠释了万吨精神在不同时期的风采与魅力。万吨水压机制造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万吨重担万人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万吨精神,在新形势、新任务下被赋予“开拓、求实、奉献、和谐”的新内涵,正是这样的新万吨精神引领着上重人在这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走在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大道上。

这是一个最差的时代,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前几年,重机行业普遍遇到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严重下滑。主因是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需求下降,并且需求减少的趋势没有改变,产能过剩之势更加严峻,造成重机企业严重亏损。国内、国外铸锻件企业的处境都一样。

国内企业的情况是,一重亏损严重,二重被国机集团收购,上重也是改革重组。国外则是是,德国铸锻件巨头萨尔亏损,甚至关闭了投资3.5亿欧元的新生产线。究其原因,均是因为需求下降,产能过剩。

毫无疑问,全球重机行业正迎来调整变革期。

上重铸锻成立于2015年10月8日。上重铸锻传承“万吨重担万人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万吨精神”,在逆境中重新站了起来。从2017年至今,上重铸锻连续100件核电大锻件探伤合格,突破了国内核电大锻件领域的记录。这样稳定的质量控制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这100件产品主要包括三代核电CAP1000压力容器和蒸发器锻件、“华龙一号”压力容器和蒸发器锻件,以及CAP1400核电主管道锻件。

热加工产业代表着中国工业的水平、中国制造业的实力。上海电气上重铸锻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重组后新的大型热加工企业,经过这两年的努力,终于不再受制于人,不但实现了自主研制,而且产品质量越来越稳定。

铸造国之重器,锻造绿色未来。在未来的发展中,上重铸锻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投入,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生产能力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核电、火电、重型容器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逐步实现由中低档产品向高档产品的跨越,在短时间内淘汰一批低端产品,同时加大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力度,拓宽至航空、汽车、正规赌钱软件app、环保等产品领域,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上重铸锻对标国际一流企业,将在核电、火电、特钢和军工等四大专业技术领域,通过培养、使用、考核及各项配套激励措施,在员工队伍中,造就一支约200人的掌握相关先进技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的技术人才队伍,并打造一支复合型高技能的操作人才队伍,以及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队伍。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国内领先、受行业尊敬的铸锻件大型产业基地,是上海电气“三步走”战略中的重要环节。上重铸锻已经在前行的路上,必将闯出一片全新的天地。